方回《瀛奎律髓》第十卷為春日類,唐宋五律選了60首,唐宋七律選了52首。
雖然都是寫春景,但是表達的情感未必相同。今天欣賞幾首唐朝的五言律詩。
一、應制之作應制詩,特指應皇帝之命寫作的詩歌,這類歌頌贊美之詞往往不受讀者喜愛,流傳亦不廣。
但是方回在《瀛奎律髓》第十卷為春日類中,第一首就選了宋之問的這首《奉和圣制立春日剪彩花勝應制》:
金閣裝仙杏,瓊筵弄綺梅。人間都未識,天上忽先開。
蝶繞香絲住,蜂憐艷粉回。今年春色早,應為剪刀催。
如果不看題目,可能不太清楚,為何春色早,是被剪刀催促而來。
題目中說“剪彩花勝”,指古代婦女剪紙為花,插于婦女發髻作為裝飾品?芍@、蜂憐的并不是真花。金閣、瓊筵之仙杏、綺梅,自是剪彩制作而成。
人間未識,天上先開,皇宮當然不是凡人所能涉足的。
清朝《唐律消夏錄》中說:
讀應制詩須細看其次第、淺深、開闔、頓跌之法。
次第指順序,先說什么后說什么。另外要注意深刻和淺顯之語,開合有度,停頓轉折有法。
初唐五律中,杜審言的《和晉陵丞早春游望》是不可忽視的一首名作:
獨有宦游人,偏驚物候新。云霞出海曙,梅柳渡江春。
淑氣催黃鳥,晴光轉緑蘋。忽聞歌古調,歸思欲沾巾。
方回評價說:
律詩初變,大率中四句言景,尾句乃以情繳之。起句為題目。審言于少陵為祖,至是始千變萬化云。起句喝咄響亮。
唐律詩在早期的時候,大多以中間四句寫景,到了尾聯的時候,抒發情感來收尾。杜審言是杜甫的爺爺,到此開始千變萬化。首句(獨有宦游人,偏驚物候新)點題,且響亮。
另一首首思鄉之作,是王灣的《次北固山下》:
客路青山外,行舟緑水前。潮平兩岸濶,風正一帆懸。
海日生殘夜,江春入舊年。鄉書何處達,歸雁洛陽邊。
這首詩前三聯都是寫景,其中頸聯由時光流逝之意,尾聯帶出思鄉之情。
這兩首詩都是寫通過寫景來鋪墊,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。不過杜審言的詩,關于春天的描寫更為突出一些,中間二聯寫出的“物候新”的特點。
詩歌中有景語也有情語,景語如:潮平兩岸濶,風正一帆懸;情語如:人間都未識,天上忽先開;有的句子情景交融在一起:海日生殘夜,江春入舊年。
而王國維又說:一切景語皆情語也。不過,在對仗的時候,往往景語對景語,情語對情語,情景交融對情景交融。
而陳羽的《日客舍晴原野望》有一聯,則景語對情語:
東風吹暖氣,消散入晴天。漸變池塘色,欲生楊柳煙。
蒙茸花向月,潦倒客經年。鄉思盈愁望,江湖春水連。
關于中間二聯,方回點評說:
三四能言早春之意,五六以景對情不費力
頷聯寫出了早春的特點,漸變、欲生正是早的表現。而頸聯出句是景語(蒙茸花向月),對句是情語(潦倒客經年),對仗自然。
王安石有一首寫春天的五律,頗有些爭議:
綠攬寒蕪出,紅爭暖樹歸。魚吹塘水動,雁拂塞垣飛。
宿鳥驚沙凈,晴云漏晝稀。卻愁春夢里,燈火著征衣。
方回稱贊說,沒有那一首好詩是沒有詩眼,可以看看這首詩就明白這個道理了:
未有名為好詩而句中無眼者,請以此觀。
賀裳卻不以為然,說一個人有好眼的話,只需要兩只就可以了。這首詩有六只眼,看花眼了呀:
余意人生好眼,只須兩只 ,何必盡作大悲相乎?此詩曰〔攬〕,曰〔爭〕,曰〔吹〕,曰〔拂〕,曰〔驚〕 ,曰〔漏〕,六只眼睛,未免太多!遁d酒園詩話》
黃生(號白山)則說出了另一個問題:
前兩聯第二第五并用單字,句法犯重;頸聯又犯二單在第三第五,句法雖不重,而 亦欠變化
前兩聯,句法重復了,四句詩的第2、5字,都是單字動詞,缺少變化。
綠-攬-寒蕪-出,紅-爭-暖樹-歸。
魚-吹-塘水-動,雁-拂-塞垣-飛。
而頸聯,用眼還是兩個單字動詞,分別處于第3、5的位置,雖然和前二聯不完全一樣,但是類似,所以缺少變化。
宿鳥-驚-沙凈,晴云-漏-晝稀
這種作詩的重復,在五律中比較容易出現。唐詩中很多名家也有類似作品。不算大病,但還是盡量避免。
方回選錄這些詩,主要是為了說明詩人是如何描寫春天的。以春為背景,抒發詩人不同的情感。
結束時,依照慣例作五律一首為今天作業,《初春過南劍雙溪樓》:
乘興一登樓,春歸南劍州。
九峰青欲滴,二峽碧長流。
鷺點微微浪,花飛隱隱舟。
稼軒吟詠處,不覺久淹留。
@老街味道
發表評論 評論 (4 個評論)